网站首页 | 礼堂动态 | 礼堂风采 | 图片直击 | 视频展播 | 政策公告 | 家风家训 | 你点我送
 
肇村

作者: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添加日期:2017-10-13

肇村村文化礼堂全景

肇村概况

    肇村村,古名“赵村”,因清代咸丰年间,该村赵家三兄弟意欲“反清复明”而造反,失败后,被清政府贬名“肇村”。
    肇村村位于北纬30°12′,东经119°28′。距临安县城二十五公里,距藻溪镇政府驻地2.5公里。交通方便,02省道依村通过,杭瑞高速穿村而去。东南邻桂芳桥村,西连对石村长亭自然村,北靠於潜镇,海拔110米。天目支流藻溪蜿蜒绕村而过。村庄总面积7.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7亩,林地面积10495亩,有上肇、下肇两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农户503户,人口1427人。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89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34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14017元。肇村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勤奋开拓的肇村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创业的农民企业家。这里的轻纺企业最早萌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中家庭企业的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轻纺迈大步,如今肇村共有纤经户30多家,加工纺织机近千台,年产值达5亿,成为浙西一带有名的轻纺领航的富丽山村。



肇村的来历

    据清康熙光绪《於潜县志》载有肇村地名。明代该村赵元会任县令,故以赵氏之姓得名。在清代咸丰二年(1852),赵村赵县令族人村民赵四喜、赵连喜、赵荣喜三兄弟为首成立“红白党”,意欲“反清复明”,对满清皇朝腐败及外患内乱不满发起一场农民起义。他们以红白旗帜为行动标志,史称“红白党”赵氏三兄弟。他们依仗武功高强,暗中组织武装,其党徒信众遍及临安、於潜、昌化等地。时年5月,“红白党”聚众千余人,冲入当时於潜县城。县令程仲英老奸巨滑假献殷勤,大开厅堂欢迎赵氏兄弟,并设宴犒劳红白党众人,麻痹稳住了民军。程仲英暗中派密使去浙江巡抚衙门搬兵数千,深夜开赴於潜,把“红白党”民军团团包围,赵氏三兄弟遭到杀害,民军全被镇压。起事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强行将“赵村”贬改名为“肇村”。后繁衍分支为上肇村、下肇村。2007年村规模调整,原上肇、下肇两村合并为肇村村。


历史沿革

1、南宋咸淳年间(1265):赵村属於潜县丰国乡。
2、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赵村属丰国后乡管辖。
3、咸丰二年(1852):被清政府强行改名为“肇村”。
4、民国初年(1911):藻溪重新调整为丰国乡管辖肇村。
5、民国十七年(1928):肇村属花石乡管辖。
6、民国二十四年(1935):肇村属石镜乡管辖。
7、民国三十四年(1945):调整为丰前乡辖肇村。
8、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潜东乡辖肇村
9、1949年7月,藻溪为潜东区,设肇村乡。
同年10月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即上肇、下肇村。
10、1950年5月重新建乡,设肇村乡,辖上肇、下肇村。
11、1956年3月肇村、对石合并为对石乡,辖上肇、下肇村。
12、1958年10月设昌化县天目山公社,辖上肇、下肇生产大队。
13、1961年1月设藻溪区藻溪公社,辖上肇、下肇大队。
14、1963年1月重新调整为对石公社,辖上肇、下肇大队。
15、1965年4月藻溪公社合并对石公社,辖上肇、下肇大队。
16、1982年2月重新调整为对石公社,辖上肇、下肇大队。
17、1984年4月改公社为乡,即对石乡,辖上肇、下肇村。
18、1992年5月藻溪镇合并对石乡,辖上肇、下肇村。
19、2007年村规模调整原上肇、下肇合并为肇村村。
20、2011年改天目山镇,肇村村。

 

 

环  境

    天目支流藻溪绕村而过,从前溪流两岸百草成片,枸树成荫,杨柳飞絮,溪水清澈,鱼虾成群,如遇大雨过后,在路上可捡拾泥鳅及鲶鱼等。这要得益于禁渔碑的功劳。据老年说,自从立碑后,没发现有人偷捕鱼儿。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有些企业的污水直排溪流和滥施化肥、农药及电鱼、炸鱼、毒鱼等因素。如今鱼儿已不见踪影,几乎断绝。溪水常水不断流,灌溉着两岸近千亩农田,溪流西去十五余里,在於潜摇车东桥江入天目溪,下达分水、桐庐,归入钱塘江,属钱塘江水系。
    古时候,在村庄周围到处林木葱葱,修竹扶疏,青山环绕,风景如画,村中有高大的杨树、白栗柴树及大片的枫树,麻栗树。树叶华盖,树上做满鹊巢。在树东南角有棵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大白栗柴树,中间空心,后慢慢枯死。在小学操场上也有一棵要四人才能合抱的麻栗树,中间也是空心,树梢曾被雷电击断。这些大树在解放后的几年陆续被砍掉。千年古树毁于一旦,令人心痛,唯独座落在梅林坞口的凤凰山阔叶森林,免遭砍伐,到如今还郁郁葱葱,成为本村的一道风景。还有下肇自然村吕家有一棵树龄300年以上,直径达60厘米的枸骨古树,现已被评为市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如今随着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山林绿了,溪水清了,农户的庭园也都种上了花草和各种名贵树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淳朴的民风水一样的清。
勤劳勇敢代代传,
开拓创新有传承。
家庭和睦好婆媳,
历届干部是带头人。

肇村村历届村干部

陈金才1949至1950年任原上肇村农会主任,已故;
何福全1950至1951年任原上肇村村长及肇村乡乡长;
1956至1966年任原上肇村书记,已故;
梁保根1951至1955年、1966至1967年任原上肇村书记,已故;
刘汉成1958至1959年任原上肇村大队长,已故;
俞金奎1960至1970年任原上肇村大队长,已故;
黄建成1967至1979年任原上肇村书记,已故;
赵师其1970至1973年任原上肇村革委会主任,已故;
钱海根1973至1976年任原上肇村革委会主任,已故;
石志明1976至1979年任原上肇村革委会主任;
1979年至1981年任原上肇村大队长,
刘应荣1982至1987年任原上肇村村长;
邵永松1979至1995年、2005至2007年任原上肇村书记;
孙国新1987至1993年任原上肇村村长;
1996至2002年任原上肇村书记;
郑  鸣1993至1996年任原上肇村村长;
谢关洪1996至2002年任原上肇村村长;
刘金荣2002至2004年任原上肇村书记;
徐荣华2002至2008年任原上肇村村长;
2008至今任肇村村党总支书记。

肇村村历届村干部

屠荣千1949至1950年任原下肇村农委会主任,已故;
孙炳坤1949至1950年任原下肇村村长;已故;
徐生财1950至1958年任原下肇村村长,已故;
梁  进1954至1979年任原下肇村书记,已故;
孙志文1960至1979年任原下肇村大队长;
孙珍妹1979至1983年任原下肇村书记。兼妇女主任;
孙关林1979至1983年任原下肇村大队长;
1983至1989年任原下肇村书记;
孙时平1967至1976年任原下肇村革委会主任;
1983至1993年任原下肇村大队长、村长;
卢来法1989至1993年任原下肇村书记;
俞安仁1993至2002年任原下肇村书记;
孙应照1993至1996年任原下肇村村长;
孙兆允1996至2002年、2005至2008年任原下肇村村长,
2008至2011年 任肇村村村长;
梁少平2002年至2007年任原下肇村书记;
吴林照2002至2006年 任原下肇村村长;
吴  彬2011年至今任肇村村村长。


何根莲—家人的好婆婆,村民的好“姑妈”

    何根莲为人善良、厚道,对人满腔热情,她那坦荡、开阔的胸襟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全村老少几乎都称呼她为“姑妈”。
    她1965年起担任原上肇村妇女主任至1981年。积极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别是1974年以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后来的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好基础。在搞集体时曾担任生产队粮食保管员10余年,工作同样认真负责,从未出过差错。
    她的家庭曾遭受到巨大的不幸,前后有七位亲人相继离世,特别是大儿子1983年意外过世,大儿媳改嫁,留下一对年幼的孙子给婆婆照顾。1989年大儿媳得病重新回到婆家,这时何根莲既要照顾年幼的孙子,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得病后的大儿媳,直到1996年过世。祸不单行,2007年二儿媳又意外致病,经多方医治,终成植物人,于2011年过世。在四年多时间里,她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给儿媳洗脸、梳头、喂流食,还有无数次的洗衣、洗澡和倒便盆。这些繁杂的琐事说难不难,但对于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还真不容易。
    而今年逾八旬的老人,依旧还是那样热情对待周边所有人,确实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楷模。

 

90 岁以上老寿星

1、刘桂娥,女,1919年4月13日出生
2、刘培林,男,1922年2月18日出生
3、张爱香,女,1922年6月3日出生
4、赵福妹,女,1923年1月1日出生
5、王剑英,女,1923年1月16日出生
6、刘金钱,男,1924年1月3日出生
7、钮根法,男,1924年9月23日出生


春风春雨将山花催开,
天目山下肇村出人才。
外交名人与教授,
军官、英雄、研究员。
种植能手、企业家,
还有民国孙樵接待过周恩来……


外交名人  孙苗伊

    孙苗伊,女(1933年8月出生),天目山镇肇村村人,中共党员。少年时读石镜乡小学(原上肇村),毕业后1949年下半年入於潜中学(在观山),1953年3月参军,后考入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翻译研究生班进修三年。1964年调入外交部,从事职工外语教学工作,先后任副主任、副校长,曾在我国驻前苏联、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曾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副师级参赞等职。回国后在外交部翻译室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曾二次被驻日内瓦联合国组织聘为临时审校。外交部高级翻译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退休后,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理事、北京信达雅翻译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学翔

    赵学翔,男,汉族,浙江临安肇村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12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1986年4月入党,现任公安部边防局司令部海警处副处长(副师职)。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1次,多次被省公安边防总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张青锋,1976年8月7日出生,同济大学副教授。1999年6 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2年6月 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硕士毕业。2008年1月 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毕业。2002年7月—2005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疫苗实验室, 从事重组疟疾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学相关研究工作。2008年4月—2012年2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方向为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与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著名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Plos One等上面,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内容:1、疟原虫感染与致病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2、结合疟原虫感染与致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寻找抗疟原虫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合适靶点,以用于疟疾的防治工作。


 

    徐丹,1983年9月27日出生,中共党员。2006年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2010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入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在扬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从事轻纺检验工作。

    何菲,1979年6月出生,法学硕士。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目前,在浙江农林大学任教。


    何琦,198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2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何琦品学兼优,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


    王帅,男,198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同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生院。


 
    楼贤群,男,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74年参军入伍,1979年2月复越南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0年退伍,1985年於潜粮管所工作。


 

    卢洪法,195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8岁当上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八年。当年,他带领社员改坑造田、种植茶叶、种桑养蚕,使生产队成为大队里效益最好的一支队伍。因此,卢洪法被评为1977年临安县劳动模范,成为当时推动农学大赛的先进典型。

 

    徐荣华,男,1964年10月出生,优秀企业家、肇村村书记、中共党员。徐荣华原本是一个普通、朴实的农民,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创办了绸机织布厂。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绸机织布厂从原来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了如今拥有2000多万规模的大厂。徐荣华办厂十几年来,通过将“衬子”发包给农户加工,解决了本村和外村劳动就业进200人,其中,近20户为低收入农户。2011年度,织布厂共计为加工户发放加工费300余万元,使得人均增收近2万元,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徐荣华因此连年荣获临安市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奖励。在徐荣华身上不仅看不到商人的市侩,反而看到的更多的是农民的朴实无华和浓浓的人情味。徐荣华从不拖欠加工户的加工费,即使在厂里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徐荣华也是最先考虑加工户的加工费,有时甚至向银行贷款也要按时发放加工费。他说:“大家信任我,才替我加工,我不能让大家辛辛苦苦一年,拿不到钱。”徐荣华家庭,2004年度被评为临安市绿色文明家庭,2005年度被评为杭州市、临安市“五好文明家庭”,2009年度被评为临安市和谐家庭。徐荣华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天目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徐荣华不仅是村民心中的好书记,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


 

书法名人—刘发贤

    刘发贤,天目山镇肇村村人,1944年出生,一贯喜爱书画艺术,尤以草书为主,作品曾入编《当代中国名人名画书画作品集》、《当代中国杰出文人书画作品集》、《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人名家作品典藏》、《夕阳红中国老年书法作品集》、《当代名家书画杂志》等六部巨著,并在2005年9月10日应邀参加北京书画展得荣誉证书。2004年获得中国书画艺术第三届华表奖奖牌,被誉为第三届中国书画成功人士华表奖奖牌。2005年又获得中国文人艺术家贡献奖奖牌,北京盛世轩书画院国艺术画院,京都书画院聘请为院士及高级书法师。目前是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临安市中国画联合会会员。


种植能手——陆招华

    陆招华,196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园艺工、农技师。种植葡萄近30年。浙江7台、杭州综合台及今日临安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对肇村葡萄多次作专门报道。如今的肇村葡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做过小生意,搞过养殖也办过绸机,却一直不太顺利。吃过了太多苦后,最终把目标又盯上了土地,从1985年开始种起葡萄,为掌握种植技术,多次去原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观山果园向专家、教授请教,向同行拜师学技,并购买科技书籍,边学习边实践,终于基本掌握了葡萄的常规种植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本世纪初听说嘉兴葡萄采用避雨栽培,经济效益很可观。于是从2003年开始多次去嘉兴参观取经,并扩大了种植面积,并且独创试种高效密植栽培新技术。达到一年栽种,二年投产,三年丰产。第二年可收回种植成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订阅了农计方面的报刊杂志,有《农村信息实用技术》、《农村百事通》等。多年来坚持写科技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多篇科技文章发表在《浙江科技报》上。吸引了众多种植户上门取经学技术。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被浙江省科协列为科技示范户,1993年度获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杭州市双文明户、杭州市百佳实用人才等多项荣获称号。

  
民国时期历史人物

     孙樵,男(1906—1975)又名华达。原上肇村人,毕业于杭州省立师范学校。回县担任杭州自卫委员会财务组长。后调任麻车埠任区长。民国二十九年(1939)三月二十日,共产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来浙江视察。从桐庐乘船来到麻车埠(目的是到天目山浙西行署会晤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商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事项)。孙樵奉命在中午特地办了一桌酒菜,招待周恩来。孙樵后调任桐庐县教育局任局长,为抗日时期教育事业做过一定贡献。抗战胜利后又去杭州某中学任校长一直到解放。解放后回家劳动,于1975年病死,享年70岁。

    何志山,男(1882—1947),原下肇村人。保定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在黄埔军校任陆军教官,蒋介石派他带兵剿共,他不愿参加内战,装病回家,抗日战争期间复出,曾在金华某地区当过县长,又据说他担任过临安县长,因临安地区屡遭日军侵扰,他把临安积谷、公粮运到於潜,遭到当地富豪不满,告之中央,被解职回家。在抗日战争后期,病死家中,於潜县党政要人及地方士绅前去吊孝。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农村的发展也要历经困难重重。
村里三百年的枸骨树是见证,
村民们辛勤创业才迎来旭日红。
“十八大”宏伟蓝图已绘就,
全面实现小康,飞腾是中国龙……

丝绸经纺发展史

    肇村的丝绸发展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杭州的杭丝联厂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造成产品积压、工厂停产等。当时藻溪公社联系利用杭丝联厂机器的设备、技术要在对石、松溪、九里三村共办50台缫丝机生产农工丝。时任藻溪公社文书胡成根(原上肇村人),要求争取来10台缫丝机落户上肇。分别由村民钱海根、石志明、王乔根负责筹建、生产、管理。最多时本村工人近百人,年产农工丝   吨。丝厂的兴旺也带动了本村业的发展,桑树面积达百亩,年产干茧    担,增加了生产小队的收入。83年上述四厂合并为对石缫丝厂,生产质量更上一层的白厂丝。

 


    在一九六四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中,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职工子女插队藻溪各农村。作为分管知青工作的公社干部王明德,在厂队挂钩安排子女就业洽谈中达成协议,由厂方廉价提供机器设备,并委托技术人员在凌家村“仇山”上造厂房,由十余台纺织机发展四十余台,王明德兼任厂长。靠农村中的廉价劳动力和新设备技术相结合,生产出大量廉价物美的丝绸被面,吸引了四方经营单位。(因当时改革开放时都是供销社与商业公司营销)。
    到八十年代,十三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允许个体办企业。当时的上肇村村民孙国新与桂芳村村民孙忠明最早合伙办起了二台绸机。由于经济收入颇丰,群众纷纷仿效,采购机器。利用原公社绸厂的挡车工、机修工、四家办厂,言传身教,各自家中办起绸机、布机。到九十年代末,上肇村80%以上农户拥有绸机。只要一走进村子,可闻家家机器声,户户丝绸飘得喜人局面。
    进入21世纪随着海宁、柯桥窗帘布的兴起,本村村民纷纷办起了效益更好的纤经车、纺织宽机。肇村最早由徐荣华、徐忠华、郑天荣等首先办起了纤经车,他们从当时的1台发展到目前最多的5台纤经车。现在肇村有纤经户30多家,近40台纤经车,加工户织机有近千台,年产值达5亿。其中荣获临安市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   户。另外肇村村民在绍兴柯桥开有门市部    家。
    肇村轻纺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中家庭企业发展的路子。也成为周边村民羡慕和发展的楷模。为“富丽山村”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很好的典型。

我们尊重文化,
像溪流仰慕潮汐。
我们传承文化,
使文明永生不灭。
新时代新文化活动,
又使我们生活得有意义充满欢乐……


肇村学校创办简史

    肇村完小的前身是赵姓祠堂,在现肇村完小宿舍楼原址,祠堂前后有三进,面积很大,记忆中屋柱要一个人合抱。民国二十九年(1930)当地士绅,如平越赵伯齐、上肇赵玉成等人在罗霞天(1899—1980,太阳景村浪山人、国民党浙江省委执委)、余烈(1902—2003,太阳人、国民党国大代表,曾任民国於潜县长)二君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兴帮思想影响下,酝酿开办学校。在征得族长赵保法同意后,移走祖先灵牌,把赵姓祠堂开辟办成学校。除向地方上富裕人家募捐经费,还动员地方农户捐献田四五十亩,作为办学经费和学校校产(田亩大多座落在上肇村梅林坞)。赵玉成自任校长。起初为花石乡小学,不久改为石镜乡中心学校。1954年政府在祠堂旁建起了第一代学校,取名肇村完小。学校五间二厢共7间平房,其中中间一间为教师办公室。随着附近几村入学儿童的增加,又在1996年投资80余万元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三层共十四间教学楼和一幢教师宿舍楼。

土地庙与古戏台

    解放前在上肇与下肇交界处有座土地庙(现上肇连接下肇村道与杭瑞高速交界处),占地约三至四亩,有东西两台门,紧贴前殿有五间二层楼房,过去演戏时供观众看戏用。隔一大道坦有一座古戏台,四檐上跷,屋顶有雕塑龙凤与各种神仙。据说当时有一习俗,上肇村人从东台门进入,坐在东边楼看戏,而下肇村人则从西台门进入,坐在西边楼看戏。那时肇村有一支约三十人组成的戏剧团,经常在戏台里演戏。解放初遭禁演,剧团被解散。
殿内正中土地菩萨是泥塑而成,端坐在桌案中。两侧旁殿有三官菩萨及瘟痣菩萨,两旁站立三班六房判官小鬼,还有白和尚和黑和尚,据说他俩是专职勾人魂灵。白和尚全身都白,白脸、白高帽、白长衫、白鞋,一手拿招魂牌,一手拿蒲扇。黑和尚全身黑,黑帽、黑长衫、眉毛倒下,舌伸很长,七窍流血,手拿铁链条,形象非常怕人。旁边一间还塑有一尊有6只手的蚕花故娘,当地村民常来求拜,以求蚕农,养蚕平安,年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土地庙里菩萨在1950年作为封建迷信,而被当地青年一举捣毁。东边楼房50年造上肇完小时拆除,而西边楼房有下肇几户村民入住。后全部房产在建造杭瑞高速公路时整体搬迁。

大夫第

    在上肇自然村,村中老大会堂前,有一个叫大夫第的地名。路两旁有二排旗杆石,前方也有东门痕迹。每边有二个基座,每个基座上有二块高约二米,中间留有约15公分的间隙的石板,每块石板上有二个对称的约5cm左右相同的洞,据说用来固定旗杆,用来迎接赵姓上代的一位官员的。靠路边的4块石板顶上有一铁环,用来拴马。但何朝何人已无处可查,新中国成立后全毁。

凉  亭

     现在看到旅游景点许多八角和六角凉亭,飞檐挑角,朱红着色,令人对古建筑的崇拜,但以前在上肇自然村梅树林坞水闽坞路中间有一座凉亭比较简陋,泥木结构,行人从凉亭中穿过,凉亭角边有三根边柱,每边有二块扁木穿在边柱上,作凳用,方便行人歇脚、纳凉。由赵姓人捐造。过去没有交通工具,绝大多数是以步当车,在山路岭顶或在山脚下,由当地人有钱人捐款建造,说是做好事修来世,这也是旧社会的一种义举。此凉亭在八十年代道路扩宽时被拆除。


荷花柱(石)与禁渔碑

    在上肇自然村的梅林桥上游北岸(老河道),耸立着一块高约3米的石柱,边上紧挨的是一块禁渔碑。石柱成六边形,每面都刻有楷体书“南無阿弥陀佛”字样,顶上雕着一朵雕工精湛的大荷花。禁渔碑上刻着:谕:奉——上至胡堤堰(今蝴蝶岸),下至花山脚(今荒山脚)。永禁——放生潭。光绪三十二年仲冬月立。据考证,石柱和石碑立于清朝光绪32年(1906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去如发现有人偷捕鱼,要受到处罚。处罚措施非常有意思,偷鱼人须用纸元宝把所捕的鱼烧成灰为止。可想而知,要烧多少纸啊。所以,几十年下来都没有发生偷捕事件。但遗憾的是,解放后荷花柱和禁渔碑不知去向。直到十几年前,禁渔碑被村民陆招华发现。现禁渔碑被移入文化礼堂,以供后人参观。

石牌楼

    石牌楼,又叫石牌坊,过去各地都有,现已比较少见。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石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古时皇帝表彰忠臣、孝子、节女等下诏建造的。石牌楼都是石柱、石条、石板嵌成,大都是三门式,很少有五门式,似楼非楼、似阁非阁,形同宫墙门,上面刻有各种飞禽走兽,中间刻皇上圣旨、年号和“贞节坊”或“孝子坊”等。
    过去,在下肇自然村,据说有官员、孝子、贞洁牌坊等共五座牌坊,与附近几个村相比,属牌坊最多的村。百善孝为先,儿子孝顺父母突出表现者(品德兼优),经地方推荐,逐级上报朝廷。经审议,皇上核准下旨,立牌坊表彰,以示后人,为孝子牌坊。古时候,女子必须具备三从四德,一夫而终(夫亡不得改嫁),也不能与人嬉笑,必须敬重公婆、抚养幼儿,品德端庄,或从节而死,有突出者与孝子牌坊一样,皇帝下旨表彰为贞节牌坊。但肇村的牌坊,在1950年后陆续被拆除,牌坊石料不知所踪,无从查找。

古树——枸骨

    在下肇吕家自然村,有一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枸骨,俗称八角刺。枸骨,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常见的品种有无刺枸骨、小叶枸骨、黄果枸骨、多刺冬青等。我村的枸骨树龄在300年以上,树高十多米,树干横截面直径60厘米以上,在同类品种中实属罕见。

 

轻纺领航的富丽山村——上 肇
    1、公元一九六四年,在“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中,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有许多职工子女(下放知青)插队到藻溪各农村中。
    2、当时分管知青工作的王明德,在厂队挂钩安排知青就业洽谈中达成协议,由“都锦生”提供廉价机器设备,委派技术人员在凌家村“仇山”造厂房,从十余台纺织机发展到四十余台,当时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丝绸被面,吸引了四方经营单位。
    3、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当时的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杭丝联”)受“文革”冲击,大字报贴满墙,文斗、武斗一天到晚斗,产品积压、工厂停产了。当时藻溪公社与“杭丝联”联系想利用其设备技术。
    4、当时在藻溪的对石、松溪、九里三个村办起了五十台绞丝机生产农工丝。
    5、时任藻溪公社文书的胡成根,是原上肇村人,他想为家乡做点好事,从“杭丝联”争取来十台绞丝机落户上肇。
    6、当时的村民钱海根、石志明、王乔根负责筹建、生产、管理,招收本村工人近百人,年产农工丝  吨。
    7、绞丝厂的兴旺带动了上肇村经济的发展,桑树面积达百亩,年产干茧  担,增加了生产小队的收入。一九八三年,对石、松溪、九里、上肇四厂合并成对石绞丝厂。生产出质量更高的白厂丝。
    8、时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唤醒中国大地,允许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当时的上肇村村民孙国新与桂芳村村民孙忠明最早合伙办起两台绸机,由于经济效益很好,收入颇丰,有志向的村民纷纷效仿,采购机器,在家中办起了绸机布机。
    9、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肇村80%以上的农户都拥有绸机。只要一进上肇村,就听到家家机器声、户户丝绸飘的喜人景象。
    10、进入新世纪,随着海宁、柯桥轻纺城窗帘布旺销势头的兴起,肇村最早有徐荣华、徐忠华、郑天荣等首先办起了较先进的轻纺机械纤经车。随后村民纷纷办起了效益更好的纤经车、纺织宽机。
    11、现在肇村有纤经户30多家,近40台纤经车,加工户织机有近千台,年产值达到五个亿。
肇村在绍兴柯桥开办门市部有  家,荣获临安市优秀来料加工经营户  户。
    12、肇村,这个天目山下的魅力山村,以轻纺行业领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农村家庭企业发展的好路子,为“富丽山村”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很好的典型。

信息发布:凌培基

 
 
 
杭州区县市文化礼堂官网展示:
  西湖  •萧山  •余杭  •富阳  •桐庐  •淳安  •建德  • 临安  • 江干  •滨江  • 大江东
 
临安文化礼堂官方网站  江南体育官网入口nba无弹窗 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